很长一段时间内,艺术被放置在美术馆、画廊等专业空间中,成为高雅、小众的代名词。

而近年来,我们发现,艺术有了“下凡”的趋势:它走进山川和田野,甚至来到城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等公共空间,与人们发生真实的、近距离的接触。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成都华熙LIVE·528艺术大道

今年4月,时代美术馆携手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成都、重庆和北京的华熙LIVE,打造三城、三地共构的公共艺术项目“感官共域”,就是这样一次“打破美术馆围墙”的新尝试。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北京当代艺博会论坛现场:
从“众望”到“共域”——公共艺术为谁而做
(左起:北京当代艺博会艺术总监鲍栋、
时代美术馆馆长赵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感官共域”参展艺术家杨茂源)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赵燕,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
时代美术馆创始人、馆长
对于这次“跨界”,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同时也是时代美术馆创始人和馆长的赵燕说:“艺术是无界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
正如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序言中所言:“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每件艺术品都只是一座孤岛,是艺术家心中意象的投射,正是在“被观看”、在与他者产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作品才真正被赋予了价值。

五月初,一条艺术来到了华熙LIVE·528,试图在现代人最熟悉的公共场域中,与艺术进行一场更纯粹、直接的对话。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开幕不到一个月的成都华熙LIVE·528艺术大道上人潮涌动,这里也是成都时代美术馆的所在地。同期同地开启的,还有“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成都华熙LIVE·528
“这是一座没有边界的美术馆”。赵燕这样定义华熙LIVE·528艺术大道。
在这里,“围墙”消失了。道路两旁摆放着数件造型奇异、庞大的装置艺术作品,人们在其中穿行,如同作品的一部分。
本次“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共邀请了6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因地制宜创作了11件大型艺术作品,分别放置于北京、重庆、成都三城的华熙LIVE。
当这些装置出现在人流如织的商圈中心,一种崭新的城市生态便诞生了:艺术进入生活、娱乐、商业等功能性的场景,并与之和谐共生。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打破美术馆的围墙”论坛,时代美术馆成都馆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时代美术馆执行副馆长刘威威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颜石林,《你好》
树脂着色,600 × 566 × 298 cm,2022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一进入大道,视线首先被这组色彩艳丽、造型奇异的雕塑作品吸引。
艺术家颜石林一直在探索将虚拟现实中的数字形象,转化为现实空间中实体雕塑的可能。在作品《你好》的创作过程中,他以童年回忆里的卡通形象作为蓝本,戴上VR头盔、拿起手柄,数字化地雕刻出这组活泼亲切又隐含戏谑的作品。
“对抗”始终是颜石林创作中的主线,这一次,他想要对抗的是漫无边际扩张的虚拟世界,和被压缩分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在策展人罗可一看来,《你好》体现了“感官”中的幽默感:既是艺术面向所有公众“say hello”,同样也是一个有趣的提醒——“大家有多久没和陌生人打招呼了?不如就从说‘你好’开始。”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刘亚洲,《微尘》
不锈钢,500 × 335 × 236 cm,2022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往前走几步,便能看到90后艺术家刘亚洲创作的《微尘》,唤起人们对于“平衡感”的思考。
这其实是一粒空气中的PM2.5,那些相互堆叠、倚靠的椭圆状物都是微粒的组成部分。刘亚洲选取了尘埃最微妙、和谐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平衡状态并将其放大,完成了这件极有公共艺术体量的作品。
罗可一说:“看《微尘》,你会发现尘埃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用了不同的表面材质:有的是单纯的颜色涂料,有的是磨砂,有的则是镜面不锈钢,这也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独属于雕塑的特殊张力。”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宋三土,《哭泣的太阳》

玻璃钢、综合材料,550 × 500 × 280 cm,2014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而最能体现“色彩感”的,则是艺术家宋三土的两件玻璃钢雕塑作品:《哭泣的太阳》和《宇宙幻想发射塔》。缤纷的用色,独特的造型,对于行星宇宙的描绘探索,释放着艺术家创造世界的冲动。
《哭泣的太阳》中,长着人类面孔、表情悲伤的太阳,从俯瞰万物的星体变成了拥有情感的灵性生命。作为宋三土标志性创作符号的人脸,是联结潜意识与意识的桥梁,人脸传递出的细微情绪,同样承载着宋三土在研习神秘学时感知到的宇宙讯息。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宋三土,《宇宙幻想发射塔》

玻璃钢、综合材料,630 × 320 × 260 cm,2021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延续着宋三土的艺术风格,《宇宙幻想发射塔》呈现出艺术家奇趣而多彩的幻想世界。一朵向外界输送信息的意识之花,传递着艺术家链接宇宙与大地、心灵与物质的“炼金”心愿。

“我希望这些巨大的雕塑不会显得盛气凌人,而是有生命力,有人格魅力,能够与大众产生情感联结的。”宋三土表示。两件作品受到现场孩子们的热烈喜爱,童心与想象力的碰撞,让宋三土的艺术世界充满魅力。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杨茂源,《向上看》

树脂、不锈钢、彩色喷漆,
700 × 329 × 247 cm,2022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在艺术家杨茂源的作品面前,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向上看”,一种特殊的“崇高感”由此诞生。
《向上看》正是这组作品的名字。不同种类、濒临灭绝的动物们抱成一团,呈现一种向上攀登的姿态,像是在发出求救。每个动物的头部都被替换成了一颗镜面球体,当人们抬头看时,便会看到自身的镜像反射,仿佛是一种隐喻:如果动物们即将灭绝,人类又会如何?

这件作品同样令赵燕印象深刻:“一方面它有一种激励人向上、向远处眺望,有憧憬和希望的感觉,另一方面它也引起人们对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思考: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紧密联接在一起,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李赢,《未烬》

不锈钢镀钛、玻璃石,240 × 150 × 180 cm,2022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这件迸发着金色火焰的作品,是艺术家李赢的《未烬》,无论是玻璃石还是金属丝,都是经历燃烧之后的产物。但正如作品名称一样,从液态到固态,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燃烧,塑造了一种具有思辨意味的“物质感”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周力,《環 之二》
不锈钢烤漆,250 × 704 × 512 cm,2018年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成都华熙LIVE·528现场

大道的末端,一件不锈钢制的流线型作品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在空气中流畅穿梭的线条,是艺术家周力在模型和现场效果之间不断推敲的成果。基于此,《環 之二》呈现出自由而富有节奏的韵律感,与四周不断流动的人群一起,营造出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空间感”
“当我沉浸在这些作品时,它让我产生了‘心流’,拥有了从琐事中抽离的片刻自由,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赵燕说。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到,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将公园、广场、艺术馆、公共建筑作为街道特性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打造生动有趣的街道,而不是将不同功能区域相互隔绝,追求某种无趣的秩序。

当艺术作品不再被“禁锢”于美术馆中,而是近距离散落在日常生活的场域,会打破一种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结构吗?当艺术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景致,它会促成城市与人之间富有温度的情感联结吗?

赵燕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提倡‘打破美术馆的围墙’,让艺术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展示,从殿堂来到生活中,就打破了公共场域互动关系的权力结构,让艺术能惠及更多的人。”
她敏锐地意识到,“艺术作为一种灵活的载体,像一座桥梁联接了人和城市、人和社会的关系”。但今天的问题是,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走出来,所以她决定打造一个“有内容、有灵魂、有温度、有科技的艺术生活场域”,引导年轻人走出家门,享受活力都市生活。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 时代美术馆北京馆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成都华熙LIVE·528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重庆华熙LIVE·鱼洞 演唱会现场
这正是赵燕自2006年至今,相继在北京、重庆、成都三个城市打造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体验地——华熙LIVE——的初衷。不同城市的华熙LIVE 各有特色,但都有注重“活力”“体验”“现场”的共同点。
“用丰富的业态满足大家对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生活的需求。比如北京五棵松有着双奥遗产文化体育的特色,成都华熙LIVE·528,则有鲜明的艺术调性。”赵燕告诉我们。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成都华熙LIVE·528

她相信,公共艺术的传播影响力远大于我们在美术馆、博物馆、或者私人艺术工作室中看到的作品。当公共艺术作品被放置在在人流密集的场所一定会引起关注,而华熙LIVE的空间,又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
“我们很久没有体验线下的自在交流了,因此我们更加愿意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倾听不同的声音。‘感官共域’就是为了把大家聚到一起,唤起人类心底共通的情感,让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和碰撞,把幸福的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华熙2022 “云中黔歌”音乐会现场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时代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 “种子计划”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2023华熙LIVE买得起艺术周
“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并不是时代美术馆和华熙集团第一次发起的跨界公共性艺术项目。

早在2010年,时代美术馆就陆续发起了一系列支持中国本土年轻艺术家的青年艺术扶持计划,如“旋构塔计划”、“种子计划”等。

2011年开启的“云中”系列大型公益项目至今已走过了12个年头,累计帮助了来自35个民族的近300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国内外舞台;以及每年都会举办的“买得起艺术周”,今年2023华熙LIVE买得起艺术周——陆天聚场,是作为“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的北京分会场,建构起关于艺术全新体验式的“聚场”。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于4月28日至5月1日举办的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重聚」现场,
11位艺术家包括李赢、杨茂源的
11件作品在艺博会不同的公共空间中呈现

无独有偶,本次项目的另一发起方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近年来也一直向公共艺术投去关切的目光。

其备受关注的“众望”单元,作为致力于公共艺术发展探索的持续性艺术项目,将当代艺术中最具有公共性、传播性和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在多种公共空间中呈现。从“众望”到“共域”,公共艺术的实践在更广阔的时空和语境中得以延展。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在这个效率高于一切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投身虚拟世界,忽略身边真实存在的美好。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正尝试改变这一点:当人们在商业街漫步,或是陪着孩子游玩,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艺术场所,与作品发生联结。
这种联结,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人们置身于更日常的环境中,以更为轻松、自在的心态去观赏艺术作品时,“共域”就此形成,城市的“活力”也被重新调动,人们便能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可供栖息的想象空间。
这正是发起此次城市公共艺术季的初衷:让艺术不断融入公众生活,唤起人们共通的情感,让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和碰撞,把幸福的体验传递给更多人。
他们“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艺术搬进了城市中心
策展人罗可一

对罗可一来说,“感官共域”艺术季的重点就在于调动人们的感官体验,通过和这些富有亲近感的艺术作品产生互动,洗去日复一日规律生活带来的疲惫和漠然,从而更好地感知外部世界。

“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举办这次艺术季,一方面因为在社会恢复常态后,人们很渴望重新回归到自由的环境中,多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把大家聚集到同一个场所中,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找到一些共识和共感。”

那么,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适合摆放在公共场域中,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的共感和思考?

对此,罗可一表示:“这需要公共艺术家的作品与所处的空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与社会之间有多向度的联系。在更复杂、更多样的语境里跟大家产生互动,引起大众的共鸣。你可以看到,这次我们邀请的艺术家都有很强的当下性,他们用作品回应着现代人生活里最真实的困惑和挑战,无形中引发着人们的反思。”

确实,正如德加所言:“艺术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给别人看到什么。”

好的公共艺术离不开对时代、生命本源的追溯和反思。在后疫情时代,这份联结变得更为可贵。当艺术作品打破美术馆的围墙,出现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我们关于生命与美的对话,也就变得更为丰富而完整。

图片来源:时代美术馆、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