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2年
艺术家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1900-1984),现在已经是公认的“20世纪艺术大师”,一生不断描摹“人”的肖像,创作时长达50年。但她直到70岁,才举办第一场美术馆个展。
她的绘画里有20世纪的众生百态:有如安迪·沃霍尔一般的社会名流,也有拉丁美洲社区的平民儿童;有热闹的家庭聚会,也有大萧条时期从码头下班的工人。

2022年末,卓纳画廊带来了爱丽丝·尼尔在中国的首个个展。我们与卓纳画廊香港空间资深总监许宇连线,聊了聊尼尔跌宕起伏的一生。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1974年,在美国纽约的惠特尼艺术博物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被搀扶着走进展厅。她当天精心打扮,身着浅棕色的斗篷,头戴皮毛帽子,脸上闪烁着掩盖不住的喜悦。

这是她第一次在大型美术馆中举办个展。在此之前,尽管已经坚持画了50多年,她的名字——爱丽丝·尼尔,仍然鲜少被观众所知。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2021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爱丽丝·尼尔策划了一次大型回顾展“以人为先”(People Come First)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2022年,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爱丽丝·尼尔:投注的目光”(Alice Neel: An Engaged Eye)
差不多半个世纪后,随着近两年具象绘画的热潮回归,重新挖掘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成为热门议题,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分别为爱丽丝·尼尔举办大型个人回顾展,她在大众中的认知度显著提高。
《纽约时报》曾对尼尔登上大都会重要展厅作出评论:“这个展厅通常用来展示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米开朗基罗、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而现在它完全用于展示一位女性艺术家……至少,令她等同于卢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等人。”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2年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来自福特汉姆大学的男人》,1965年

布面油画,111.8×71.1厘米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黑人男子》,1966年

布面油画,111.8 x 71.4厘米
在卓纳画廊的香港空间,爱丽丝·尼尔在中国的首个个展正在进行中,主题围绕“六十年代的男人们”,从女性视角,展现年龄、身份各异的男性,切入点细致入微,体现出尼尔对“人”的广泛兴趣,也正应和着她1950年代公开提出的艺术主张:“以人为先” (People come first)。

在许宇看来,上世纪60年代,也与疫情这三年一样,充满不确定性。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在她位于西裔哈林区东108街21号的公寓,照片中的作品包括(从左至右):《窗上的布条》(1959)、《米尔顿·雷斯尼克和帕特·帕斯洛夫》(1960)、《弗兰克·奥哈拉 1号》(1960)以及《诗人马克·麦克洛斯基和他的女友》(约1960),1960年
1940年代至1960年代,尼尔居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北边的西班牙哈莱姆区(Spanish Harlem)。那里是曼哈顿最大的拉丁族裔社区,贫穷、暴力、种族冲突长期困扰着这个区域的人们。
她在公寓里生活、创作,常常描绘街区中的拉丁裔邻居。这些常常被艺术史所忽视的移民群体,在尼尔的画布上成为了主角。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身处绝境的兰德尔》,1960年

布面油画,91.8 x 71.4 厘米

《身处绝境的兰德尔》(Randall in Extremis),描绘了一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保安。他的面部表情狰狞,眉头紧锁,鼻孔扩张。在他微微张开的嘴中,暴露出一口尖锐而参差的牙齿。
尼尔观察到了模特紧绷的情绪,她描述:“他(兰德尔)真的被压抑得可怕!看那些紧张得显出撕扯状态的牙齿!他处于一种如此极端的状态!但那又是会瞬间过去的,所以我想画下他。而且我明白他的感受,我自己也感到被压抑,因此他才让我如此感兴趣。”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休伯特·克雷汗》,1961年

布面油画,97.2 x 79.1 厘米

除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尼尔也描绘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展览中的《休伯特·克雷汗》,就是一位在职业上帮助过尼尔的“伯乐”。
1962年,尼尔结识了艺评人休伯特·克雷汉(Hubert Crehan),并向他展示了自己的肖像绘画作品。1960年代初,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还没收获太多社会关注时,克雷汉便已经对尼尔的创作大加赞赏。
在当完尼尔的模特后,克雷汉不但为尼尔筹划展览,还为她撰写了评论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级刊物《艺术新闻》(ArtNews)上。文章为尼尔带来了更多的曝光,也让她的创作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费利克斯·格林》,1969年

布面油画,127 x 86.4 厘米

相较于居高临下的审视者,爱丽丝·尼尔在创作中更接近一名观察者的角色。

尼尔的儿媳妇、多次出现在绘画中的维吉尼亚·尼尔(Virginia Neel)曾这样分享作为尼尔模特的感受:“当她(尼尔)与一名被画者坐在一起时,她会非常诚恳。她对被画者的生理特征,以及两人所感受的共同情绪极其真诚。我从没感受到,她在评判他们。”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西班牙家庭》,1943年

布面油画,86.4 x 71.1 厘米

爱丽丝·尼尔1900年1月28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在费城边上的一个小镇里长大。小镇生活平静而略显沉闷,尼尔父母从事的职业也都和艺术无关。20岁出头的尼尔,开始为自己选择一条不一样的小镇女孩之路。
1921年,尼尔考入了费城女子设计学院。1924年夏天,在一个暑期学校的绘画项目中,她遇到了古巴裔艺术家卡洛斯·恩里克斯(Carlos Enríquez)。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迅速坠入爱河。第二年,尼尔刚刚从设计学院毕业,两人便结了婚,一起前往古巴哈瓦那生活。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费城综合医院自杀者看护病房》,1931年
纸本石墨,43.2 × 55.9  厘米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
在哈瓦那,两个年轻人常常一起去街头寻找模特,画下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还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当两人搬回纽约后,不满两岁的女儿因为白喉病夭折。
两年后,尼尔生下了第二个女儿伊莎贝拉。丈夫带着他们的小女儿再次回古巴投奔家人,希望能换得一些旅费,好让夫妇俩前往巴黎深造。遭到哈瓦那的家人拒绝后,丈夫最终抛下尼尔,独自一人去了巴黎。
丈夫的抛弃、与子女接二连三的分别,尼尔大病了一场。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堕落的麦当娜》,1930年

布面油画,78.7 × 61 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在这个时期,尼尔的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描绘“母与子”主题的作品。
比如,1930年代的作品《堕落的圣母》(Degenerate Madonna)。不同于古典绘画中圣母的形象,尼尔的画面中没有对母爱的歌颂。相反,她用惨白的色彩,描绘了母亲绝望的神态,她双目低垂,头发蓬乱。她手中的婴儿也没有经典的天使容颜,而是面无表情,浑身上下透出冰冷的蓝色,姿态诡异而僵硬。
作为一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尼尔将孩子离世时的悲伤、绝望、自责,投射在人物细节里。同时,也为母子题材的绘画,加入了真实到几乎残酷的新视角。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第九大道车站》,1935年

布面油画,61 x 76.2 厘米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码头工人下班途中》,1936年

布面油画,76.2 x 99.1 厘米

但在另一方面,尼尔也积极地走上街头,记录城市中的陌生人。
在她1930年代的创作中,有站在路边的无业男子;有坐在空咖啡杯前出神的人;还有气氛凝重的“贫穷研讨会”现场……
灰暗的色调、人物们愁眉不展的面容,让观看者仿佛穿梭到了尼尔所经历的大萧条年代,体会到当时社会中弥漫的贫穷、绝望气息。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尼尔的其中一任男友、音乐家何塞
《拿吉他的何塞》,1935年
布面油画,90.8 x 76.2 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佩夫·莫德尔斯基》,1949年

布面油画,71.1 x 55.9 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哈特利》,1957年

布面油画 ,99.1×63.5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除了描绘生活街区中的人们,尼尔也时常描绘身边熟悉的人,总是能够精准地捕捉人物的情绪和内在精神。

在创作生涯的中后期,她生活在纽约,坦然接受了几段新的恋情,并和两任男友,分别生下了大儿子理查德和小儿子哈特利,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母亲与孩子(南希和奥利维亚)》,1967年
彩色石板印刷,66 x 61 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或许是出于女性的切身体会,在尼尔后期的母子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男性绘画中很少出现的细微情绪。
比如在1967年的作品《南希和奥利维娅》(Nancy and Olivia)中,尼尔邀请了大儿子的妻子南希,以及他们的新生女儿奥利维娅作为自己的模特。

在画面中,儿媳妇南希穿着一条橄榄绿色的宽松连衣裙,头发随意地扎起,怀抱女儿贴近自己的面部。年幼的奥利维娅有着肉乎乎的面颊,正一脸好奇地盯着观众。南希紧紧抱着自己的女儿的姿态,透出初为人母的柔情和关切,眼神中,又传递出局促不安。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伊丽莎白》,1984年
布面油画,120 x 81.3 厘米
© 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
1950至1960年代,正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风潮接连横扫美国的时期,但尼尔仍然孜孜不倦地用相当古典的方式,邀请模特坐在画布前,绘画具象的人物作品。
当被问到如何坚守自己的风格时,尼尔这样回答:“因为我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人类是主要的驱动者,我不认为你能将他们完全排除在外,人无处不在。”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Q:一条艺术

A:许宇

Q:为什么近几年,大家重新关注爱丽丝·尼尔的创作?
A:2020年以后,绘画迎来了复兴。其中,具象绘画在最近三四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新一代的绘画中,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追求多样性,兼顾到不同肤色、群体、文化背景的绘画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思潮让大家突然意识到了爱丽丝·尼尔的重要性。尼尔的创作,恰好呼应了今天大家议论绘画时的几乎所有关键词。但是更有趣的是,这些热门议题在她创作的年代,都已经被尼尔深度地挖掘过。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在她举办于旧金山麦克斯韦画廊(Maxwell Galleries)的展览开幕式上,1967年6月
Q:这两年关于尼尔的回顾展很多,视角上是否各有不同?
A:每个回顾展都在为下一个做铺垫。最近几个回顾展让我感觉最特别的是,它们都加入了与时代的关联,不是仅仅停留在展现一位“20世纪的肖像画家”这个层面,而是把人们对尼尔这样的女艺术家,对时代的坐标重新梳理了一遍。这些角度,都让爱丽丝·尼尔的形象更加立体。
比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展览,讨论了尼尔之于纽约的意义,体现了她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见证,还有她对少数人群的关怀。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2年
Q:卓纳画廊展览的主题为“六十年代的男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A:疫情这三年,可能是21世纪以来最激荡的、最多变革的三年。我们就在想,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时代能和此刻相呼应?就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1960年代,一方面,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良性修复期,经济开始复苏,航天、科技都有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局部区域冲突不断。这些给文化带来了许多刺激,孕育了新的创造力。
在准备尼尔近期的大型回顾展时,我们在基金会里无意中瞥见了一些1960年代的作品,状态非常好,但是还没有太多机会公开展览。因而这个展览,我们希望体现尼尔作为专注描绘“人”的艺术家,她怎么去刻画这个时代的人物。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伊万·卡普》,1965年

布面油画,101.6×76.2×2.2厘米

与此同时,或许来自文化界的修正主义,每次做展览,大家都不自觉地会讨论有多少女性艺术家;也会把女性艺术家框定在女性议题中。为什么不能从女性的角度,去观察那个时代的男性?
尼尔在1960年代还没获得大众的认可,身边已经获得成功的多数也是男性,她怎么去观看、衡量周围比她成功的男性?她又是怎么描绘跟她生活发生交集的这些男性?这其实是特别有趣的观察。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2年
Q:从近期的展览,对尼尔的绘画创作有什么新的认识?
A:今天我们在看绘画时经常会忽视,在20世纪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多是黑白印刷品,基本上没有彩色的。尼尔出生在费城附近的小镇,能接触绘画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时美国的美术馆,无论公立还是私立,也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
在艺术资源如此匮乏的环境下,我们还是能从她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大师的影响。比方说像西班牙绘画大师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他在创作时经常运用夸张的技法:比方说手在肢体上刻意放大或者缩小,身形拉长,还有颜料使用上松弛明快……这些特点在尼尔的创作中也能看到。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2年
而到了60、70年代,世界之间的交流变多,她的作品中加进了很多19、20世纪,以及她同时代艺术家的探索。在60年代后期的作品中,她用蓝色轮廓线,粗放地勾勒人物,这跟印象派关系很大。她会把绘画中的人物背景虚化掉,这跟她当时观察同时期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有联系,化繁为简。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迪克·科尔玛》,约1965年

布面油画,203.2 x 76.2 厘米

Q:是否能推荐一件"六十年代的男性"展览中,您最欣赏的作品?
A:在《迪克·科尔玛》中,我们能看到爱丽丝·尼尔对绘画中“时间性”的独特理解。
画面里面有一个男大学生,他背后有一张创作中的画布,我们无从考证这张画布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他的左下方,隐隐约约遮盖掉的,还有模特的一双腿,可能是几个小时前那位模特的残影。这是一个在电影时代的艺术家,才能捕捉到的绘画的意义。
爱丽丝·尼尔中国首次个展:被时代低估的肖像大师
编辑:骆紫妍
责编:叶荔‍‍‍

来源:一条艺术 图片由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及卓纳画廊提供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