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成巴赫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旧文,《一不留神成巴赫》。作者是虎头,本名冯晓虎,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这个德国文化烂熟于胸的新锐教授,走着一条与寻常学者徊然相异的道路。他用轻松的笔调,记录了巴赫的的个性与尊严,自由与抗争,浪漫与才情。

在他的笔下,你会感到大师从未被历史湮灭。他们只是头顶人世的尘土,在历史中静静打坐而已。总有一天,他们将重现人世。而我们,将只剩下张大嘴,惊艳。

一不留神成巴赫

1

 

1708 年(清康熙 47 年)7 月 14 日,23 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来到魏玛。

 

这是巴赫第二次就职魏玛。五年前,18 岁巴赫第一次就业,便落户魏玛宫廷乐队。巴赫来自弥豪森(Muehlhausen),那里的极端虔信派,要求教堂礼拜禁用器乐。这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太低,二婚不久的巴赫曾叹息:“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

 

1708 年 6 月,到弥豪森一年,巴赫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抓住机会为侯爵弹奏一曲。侯爵大悦,当场拍板聘他顶替刚退休的管风琴师。

 一不留神成巴赫

2

 

当时德意志有 352 个公侯小国,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乐队是这些乡镇宫廷的品位象征。

翁威廉与其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独立的宫廷和乐队。巴赫任职“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算魏玛宫廷音乐三把手。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侄显然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

46 岁的翁威廉是个暴君,一言不合便与老婆离婚,并将她打入深宫,圈禁至死。他主抓教堂音乐。19岁的翁奥德能演奏小提琴与长号,思想开明,主管宫廷音乐。

 

从社会地位上讲,巴赫到魏玛算降格以求,因为他放弃了自由人身份。

 

列位看官须知,世界史上,音乐人一直属于手艺人。巴赫来魏玛虽涨了工资,却与马夫厨娘并列仆人名册。教堂专为他设一小屋,侯爵礼拜时屋门开启以便听见琴声;祈祷时屋门关闭,巴赫坐在里边根本看不见侯爵。

 

因此,巴赫想涨点儿薪水,得动半天脑子。

 

巴赫爱钱。因为他出身贫寒。他爹是爱深鹤市(Eisenach)乐队号手,巴赫在八个孩子中行八,9岁丧母,10 岁丧父,被继母发去 50 公里外的俄德鲁夫(Ohrdruf)投靠大他 13 岁的大哥。

1700 年复活节,15 岁的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有余。但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中人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无法下咽。恰逢岚堡修道院(Lueneburger Michaeliskloster)唱诗班招生。、

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过去,连一分钱旅费也没给他。被亲人像垃圾一样推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岚堡。300 公里!

 

巴赫儿子巴佳爱在悼词中说巴赫有“透彻嘹亮的出色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因此他和艾格格都被唱诗班录取,巴赫还获最高奖学金,上学和吃住免费,有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此外,巴赫还勤工助学——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

 

巴赫在岚堡,等于海涅在巴黎。岚堡图书馆藏有欧洲 175 位作曲家的 1100 册手稿。他大抄其谱,如鱼得水。学校按新教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勤奋、谦逊和虔诚,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神学、逻辑学、雄辩术、哲学和诗艺。巴赫还在附近的骑士学苑学习路易十三宫廷社交礼仪、宫廷舞和“写作优美的信件”,为日后供职宫廷作准备。

 

孤儿巴赫那时就明白:金钱就是独立。金钱就是尊严。

 

因此,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到魏玛五年后的秋天,哈勒(Halle,即后来发表爱因斯坦五篇“奇迹年”论文的城市)圣母教堂管风琴师、亨德尔老师查浮威去世。巴赫背着翁威廉前去应聘。12 月 13 日,巴赫收到聘书。

 

哈勒薪水不高,巴赫根本没想去。但他绕弯子让翁威廉看了聘书。此时他的年薪已从 150 金古盾涨到 215 金古盾,但翁威廉仍于 1714 年擢升他为“音乐会总监”,工资 250 金古盾,成为魏玛音乐界薪金一把手。

 

巴赫涨了薪水,却失去侯爵信任。涨薪后两年,宫廷乐正去世。魏玛社会咸认为这把交椅非巴赫莫属。可翁威廉就是不任命他。他看上了汉堡四大教堂唱诗班总教习和汉堡市乐正台杰非(Georg Philipp Telemann)。

这台杰非是巴佳爱的教父。他回信侯爵:“您手下的巴赫就是德国最好的音乐家。”然后,他写信通知巴赫。巴赫随即书面申请当乐正。翁威廉拒不作答,且拒见巴赫,后来更停止供应巴赫乐谱纸。

 

巴赫展示了穷孩子的强悍:他停止为宫廷作曲,并申请辞职。

 

翁威廉侯爵大怒:我不批!

 

势同水火之际,侄子翁奥德娶了葛屯侯爵李傲德(Leopold von Koethen)之妹。李大舅子乃音乐发烧友,听说巴赫正在闹调动,立邀巴赫担任他的宫廷乐正,兼任宫廷音乐教习,加薪,提升为宫廷官员,全权负责宫廷所有音乐。

 

巴赫立刻在合同上签字。埋骨何须定魏玛,人生处处是乐正!

 

其实,巴赫未必真想去比魏玛还小的葛屯。他的意思跟当年孟尝君手下大叫“食无鱼”的冯谖一样,还是闹待遇。可翁威廉这回下定决心要给巴赫some colours to see see。

除了挟哈勒自重,巴赫还利用领导矛盾自肥:他是翁威廉拍板招来,理当死忠于他,却跟翁奥德的大舅子沆瀣一气!他明知翁威廉喜欢法国音乐,却常演奏翁奥德喜欢的意大利音乐!老账新账一起算,翁威廉下手令将巴赫投入监狱,因为他“违反国家规定”:任何仆役未经侯爵批准不得离开。

 

巴赫枯坐狱中无聊,遂提笔作管风琴众赞歌为嬉。这部儿子巴伟福(Wilhelm Friedemann)的音乐教材取名为《献给巴伟福的键盘小曲集》,封面题字“初学者雅正”,署名则是赤裸裸的挑衅:“葛屯侯爵殿下乐正”。

 

他还坐着翁威廉的牢呢,就以“李傲德的人”自居!

 

盛怒的翁威廉没说要关巴赫多久,所以巴赫计划写 164 部众赞歌,涵盖整个新教教历节日。

 

众赞歌(Motetten)源于天主教赞美诗,是马丁•路德(1483—1546)为新教独创的管风琴合唱,礼拜时由唱诗班演唱。这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武器,他采用德文歌词,曲调多来自德国民歌。

早期众赞歌无和声,为众赞歌配和声的正是巴赫,他的众赞歌至今被视为四部和声典范。恩格斯称巴赫的众赞歌《主即坚固堡垒》为“十六世纪《马赛曲》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

 

准备把牢底坐穿的巴赫显然太过悲观,不到四周,在翁奥德和李傲德的双重压力下,翁威廉下令释放巴赫,史官记载:“11 月 6 日,大逆不道的管风琴师巴赫因主动要求离职,而被扣押于市裁判所。12 月 2 日被恩准离职,释放。”计划中的164部众赞歌因此仅完成 46 部,后合编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风琴小唱》(Das Orgelbuechlein)。

 

出狱后巴赫立刻北上葛屯。翁威廉随即下令删除巴赫的一切官方记录,相当于注销北京户口。翁威廉充分显示了权力的傲慢:一个弹管风琴的,你以为你是谁?抓你一句话,放你也是一句话!

 

权力面前,艺术算哪把夜壶?

 一不留神成巴赫

3

 

李傲德当场兑现 400 金古盾年薪,巴赫工资与内廷总管平起平坐,比前任翻了一番,比在魏玛涨了百分之六十,而且坐牢双薪,第一次工资发了四个月的。

 

23 岁的李傲德登基刚三年,手下只有五千多臣民。他热爱音乐,能演奏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巴赫大受重用,常随侯爵去卡尔斯巴德浴场度假。三年后巴赫陪李傲德去浴场,三月后回家方知太太巴魅花因病去世并已下葬,留下三个儿子。

 

巴赫也许不急需老婆,但他的儿子们显然急需保姆。

 

与“满楼红袖招”的海涅相比,巴赫在搭讪女人方面只会以权谋私——把对方弄进自己的唱诗班。1705 年他就是这样娶了巴魅花。

 一不留神成巴赫

4

 

葛屯丧妻,巴赫照方抓药。1721 年夏,李傲德批准巴赫招聘一名合唱队员,巴赫招来的是魏亚蜜(Anna Magdalena Wilcke)。不到半年,只比巴赫长子巴伟福大七岁的魏亚蜜嫁给巴赫,改名巴亚蜜。

婚礼“遵侯爵大人之命”在家中举行。这命令是巴赫自己申请的:这样他可以省下教堂的 10 个金古盾婚礼费。婚礼虽不隆重,却很热烈,现存一张葡萄酒账单证明,光葡萄酒就喝了 27 个塔勒。婚后李傲德立刻聘巴亚蜜为宫廷歌手,年薪 200 金古盾,巴赫家庭脱贫。

 

巴赫对这个自带饭票的女高音保姆显然非常满意,他在给艾格格的信中不无骄傲地说:“孩子们天生就是音乐家。我只有在家里才能随时举行音乐会。此外,我妻子是歌喉优美的女高音,长女也勇敢地与她唱和。”

婚后不久,巴赫编写《致巴亚蜜键盘小曲》(Clavier-Buechlein vor Anna Magdalena Bachin Anno 1722)两册,供她练习钢琴,其中包括名作《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巴亚蜜是真正的贤内助,她为巴赫抄乐谱抄到笔迹神似巴赫。当时欧洲尚无印刷术,雕印乐谱既少且贵,一般人只好抄谱。巴赫乐谱能够流传下来,巴亚蜜功不可没。

 

抄谱是打动巴赫的撒手锏。当年巴赫大哥抄了一份键盘乐谱,包括当时所有大师,极其珍惜,藏在柜子里不让小巴赫看。柜门是铁丝格的。等到夜深人静,巴赫就从小铁丝格里伸进小手,在柜里把乐谱卷成细筒再拿出来。怕大哥发现,更不敢使用昂贵的灯油,巴赫就着月光抄了整整六个月。

好容易大功告成,心花怒放的小巴赫乘大哥不在家开始弹奏,不幸被凑巧回家的大哥逮个正着。不顾小巴赫的苦苦哀求,大哥粗暴地撕掉了他六个月的心血。

 

月光严重损害了巴赫的视力,所以在画像上巴赫总像妩媚的女生一样眯缝着眼:他近视,又坚持不戴眼镜。

巴亚蜜陪伴巴赫 28 年,为巴赫生了 13 个孩子。巴赫曾请一位著名画家为妻子作油画一幅。从巴赫的财务情况看,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一不留神成巴赫

5

 

巴赫婚礼后八天,侯爵李傲德与 19 岁公主李福衡喜结连理,意乱情迷。公主不喜音乐,李傲德对音乐登时兴趣大减。

 

巴赫早已未雨绸缪。到葛屯一年多,汉堡雅可布教堂管风琴师去世,汉堡乐监亦年老多病,汉堡广招贤才。1720 年 11 月,巴赫向李傲德报称前去汉堡验琴。其实他是去应聘。

 

巴赫首先拜见 97 岁的管风琴大师赖若丹(Johann Adam Reinken),并即兴演奏赖大师的幻想曲《巴比伦河畔》(An den Wasserfluessen Babylon),两小时不重样!

一曲既罢,赖若丹叹道:“我原以为即兴演奏的手艺已死。真高兴看到它在你手中复活。”巴赫喜不自胜。当年他 16 岁时,曾专程徒步去汉堡听赖若丹演奏,那时他根本挤不到大师跟前儿。

 

即兴演奏就是巴赫的惊艳一枪。那个时代的音乐强调即兴演奏,尤其管风琴。巴赫的即兴演奏大都失传,不过,巴赫最具传奇色彩的即兴演奏故事却未失传。

 

那还是为赖大师表演之前三年的事。

 

一不留神成巴赫

6

 

1717 年秋,刚到葛屯的巴赫被召到德累斯顿,参加萨克森王国宫廷举办的马香楼(Louis Marchand)音乐会。这厮乃法国管风琴名家,法王大内音乐高手,恃才傲物,声名远播。

有次法王把他的一半薪水支给了他老婆,结果当天他到宫中演奏,弹到一半即起身拂袖而去,说是:“下一半让我老婆来弹吧!”

 

彼时法兰西乃世界惟一超级大国,欧洲音乐界惟巴黎马首是瞻,何况一个分裂贫穷、崇法媚外的德意志。音乐会富贵满堂,帝王将相冠盖云集。这马香楼亦非浪得虚名,他连乐谱也不拿,以一首即兴幻想曲开场,指法精妙,变奏流畅,一曲既罢,掌声如潮。

 

然后,德方小厮巴赫上台。一个简洁精致的前奏曲之后,巴赫随手弹起马香楼刚才的曲子,第一遍一丝不差,然后,他将这首曲子连续变奏12次,再准确地回到主题!

 

巴赫没有听到掌声。全体达官贵人目瞪口呆。他们忘了鼓掌。

 

巴赫随即提出第二天与大他 16 岁的马香楼友谊比赛:两方按对方指定的主题即兴演奏。马香楼勉强答应。当晚,他搭邮车夜遁,逃回巴黎。

 

巴赫技压马香楼,堪比岳飞大战金兀术,此事遂成德国音乐史千古传说之牛头山。

 

一不留神成巴赫

7

 

经赖若丹引荐,巴赫获得与七位管风琴师,竞聘汉堡雅各布教堂管风琴师职位的资格。《巴比伦河畔》所向披靡,教堂马上要求巴赫速付上任保证金。从不做风险投资的巴赫一听要钱,立刻转身回了葛屯。

 

这是巴赫一生错过的最黄金的机会。后来有人信告巴赫,平庸的海德曼花四千马克得到了这个职位。教堂给了海德曼不少额外工作,这个富有手工业主的儿子很快就把这笔投资捞了回来。

 

一不留神成巴赫

8

 

李傲德与音乐渐行渐远,跳槽汉堡又以失败告终,巴赫再次被打入冷宫。巴赫一生运交冷宫,可每次他都带着伟大的作品破宫而出。这个奇特的现象,我称之为巴赫定律。

 

葛屯冷宫孕育的是一部 24 首前奏及赋格曲集。为初学者所写。巴赫作品几乎都为初学者所写。很多人觉得巴赫音乐听上去很单调,“像练习曲一样”。殊不知,它们就是练习曲!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练习曲最后都成音乐史上的丰碑。

 

《平均律键盘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虽然写着Clavier(钢琴),但当时欧洲并无钢琴。我们津津乐道的“古钢琴”,根本就不是钢琴。这Clavier指的是羽管键琴。要知道,哲学家伏尔泰第一次听过钢琴演奏后说:“这新东西永远不可能取代羽管键琴的尊荣地位。它只是个钢铁怪物。”

 

因此,称这部作品为《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错误的。

 

西方音乐一直是声乐天下,直到巴赫,乐器制作与演奏双双发展到高峰,器乐首现繁荣。巴洛克音乐以键盘乐器为龙头。巴赫一生执着键盘乐创作,而且他本人就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演奏大师。

 

一不留神成巴赫

9

 

17 世纪末是键盘音乐史分水岭,当时的大师有亨德尔、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库普兰和拉摩等。他们加起来也没有巴赫一半伟大。巴赫不仅为键盘乐发展划分时代,而且为复调音乐奠定千古不变的基础。

巴赫既让复调音乐“听不透”,又简化了乐句结构,让复调音乐空前完美,绝后成熟,用严密工致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千变万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是键盘音乐史的第一次伟大突破。

 

复调音乐是中西音乐最后的分水岭。《西方的没落》作者斯宾格勒认为中国音乐(包括京剧)曾超远距离领先世界,但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唐太宗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能把乐音分成 64 个音节,却始终没有出现和弦!

斯氏认为和弦是三维的,能带来纵深感,而纵深感是宗教的直接来源,欧洲教堂高顶穹窿突出的就是纵深感。中国人的灵魂对纵深向无要求,中国建筑的典型是苏州园林,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施施然在二维平面上毫无目的地蜿蜒而去,不知所终。

 

巴赫作品中充满数的象征。众赞歌《此即神圣十戒》中对位声部的动机反复十次,象征基督十戒,同时以三个调性结构表示三位一体。《马太受难曲》描述耶稣死后发生地震,其鸣动的低音部音型,在歌词的对应下被区分为 18、68 和 104 三组音符群,而《旧约•诗篇》中第18、68及104节都提到地震。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预言有个门徒将出卖他,合唱中门徒一个接一个问:“主啊,是我吗?”共重复十一次,独缺了作贼心虚的犹大。巴赫还习惯用 43 个音符表示“我相信”,用 121 个小节来象征“基督”,等等。巴赫是有意为之。肖邦说“巴赫就像一位天文学家,靠数字的帮助发现了最奇妙的星星。”

 

复调音乐和记谱法为欧洲音乐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东方音乐依然因循单声部道路在自给自足中翩翩写意前行,西方音乐却从此沿着多声部音乐的道路迅猛向无数个方向发展。

 

西方向右,东方向左。东西方的鸿沟,并非奠定于二十世纪。

 一不留神成巴赫

10

 

《平均律》对西方音乐的影响,比太阳对地球还大。巴赫去世时尚不满一岁的歌德在致友人的信中谈到欣赏《平均律》的感受:“里面似乎有永恒和谐在喃喃自语,仿佛出自上帝创世之后的胸臆。”

 

十二平均律,就是将音高相差八度的两个音符之间,平均分为 12 个相等的半音,从而确定一个音级之内所有的半音和全音。此前键盘乐器均按“中庸律”调音,选调和转调几不可能。

采用十二平均律后,即可以自由选用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而转调,是音乐主题戏剧性展开的决定性因素。巴赫之前,键盘乐曲只能有几个调,调一多,音就不准了。

 

据中国最新研究结果,全世界最先提出平均律的是明代朱载堉的《律学新说》(1584)。但巴赫的灵感来自德国作曲家费舍(J.K.F. Fischer)的《新风琴音乐的阿莉亚德尼》(1702)。

这部包括二十首前奏和赋格的作品源于古希腊神话:阿莉亚德尼是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之女,其母帕西法耳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米诺斯迷宫,令雅典人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

雅典王子德修斯借助阿莉亚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怪物并循线球指引走出迷宫。费舍喻指大小调是管风琴师走出音乐迷宫的线球。这部作品共用十九个调,其中e小调用了两次。

 

《十二平均律》用了全部二十四个调,首开西方音乐史先河。它是西方音乐全部律制的基础与核心,奠定了所有的规则和范式,并以创作实践证明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被公认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是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但贝多芬与巴赫并非平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先有《旧约》,后有《新约》。从乐理上说,没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根本就不会有贝多芬。

1787 年,17 岁的贝多芬初赴维也纳拜访莫扎特。莫天才让他随便弹支钢琴曲,自己跑到隔壁应酬客人。可贝多芬手指刚一落键,莫扎特旋踵即回。一曲既罢,莫扎特说:“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他当场收贝多芬为徒。

 

贝多芬弹的,就是《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调。

 

巴赫从未想到,《平均律》将以它那博大精深的音乐内涵、严谨工整的结构布局和登峰造极的复调技术,成为西方钢琴万世龙门。

中国音乐界的说法是:小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中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量,大学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音色,大师也不一定能弹出平均律的意境!

超一流钢琴大师李斯特晚年曾说:“宝藏全在里头,选个早晨弹曲巴赫的平均律来听,享受心灵的清静吧!”卡萨斯清晨起床头一件事就是先弹两首《平均律》作为晨祷。

舒曼说:“日奏一曲《平均律》者,定能成为杰出音乐家。”此言不虚,仅演奏《平均律》,世界上就出了无数的钢琴大师,如里希特、古尔德和希夫等等。

在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弹贝多芬的《悲怆》走火入魔得了抑郁症,遍寻良医无治,最后老师建议其分左右手弹《平均律》,结果右手弹完,左手刚弹几小节,抑郁症霍然而愈!

《平均律》君临人世,它不仅是巴赫音乐的巅峰,也是一切音乐的巅峰,它穷尽了西方音乐所有的节奏与变化,而音乐的本质就是主题及其节奏与变化。因此,西方音乐都是对巴赫的模仿、发展和改写。

莎士比亚戏剧是一切小说的源头,而西方音乐的一切都源自《平均律》,并且,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一不留神成巴赫11

 

李傲德结婚一年后,巴赫离开葛屯,因为他儿子要入学了。葛屯学校都是加尔文教,而巴赫想让儿子上新教学校。

1722 年 5 月 5 日,莱比锡聘请巴赫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乐监。李傲德奉送漂亮鉴定,慨允巴赫继续使用“葛屯宫廷乐正”头衔,并约定每年订制一部生日庆典康塔塔。几天后,39 岁的巴赫举家乘两辆马车迁往莱比锡。

 

这个德国音乐跳槽天王并不知道,莱比锡将是他的最后一槽。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傲德太太不久去世,李傲德随即修书希望巴赫吃回头草。彼时在莱比锡混得相当不咋个的巴赫却拒绝了。

不过李傲德迎娶填房时,巴赫专程赶去演奏婚礼管风琴。1728 年,34 岁的李傲德英年早逝,巴赫在葬礼上以《马太受难曲》中的康塔塔(BWV 244a)与侯爵互道珍重。

 

一不留神成巴赫12

 

巴赫拒回葛屯,非常像恋人被伤透了心。因为,莱比锡给他的工作合同简直比《辛丑条约》还丑,不仅待遇低,而且在一大堆工作和义务之后还要宣誓:

 

“我承诺出示葛屯侯爵批准我离开的证明;教学及其它分内工作我都将按良心尽力而为,实因力有不逮必须求助能人,定事先征得尊敬的市议会或学校首肯;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榜样;教育学生必耐心;我必服从市议会督学大人和校长;我必勤于教导合唱,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即使请人代上拉丁文课也绝不要求加薪……未经市议会书面批准,绝不去大学任职;未经市长书面同意,绝不擅离本市。”

 

跟黑奴差不多!

 

巴赫负责市议会和莱比锡所有红白喜事的音乐,而他手下只有四个号手、三个弦乐和一个学徒,剩下就是学生。聘书规定每周日演奏管风琴,尸唱(Leichensingen)时巴赫必须与学生同行。在行刑日,唱诗班唱歌陪伴死刑犯走向刑场,教习也必须同行!

 

莱比锡民主选举的市议会比魏玛暴君翁威廉还专制。他们不需要伟大的音乐家。他们需要一个廉价的音乐教师。巴赫对此心知肚明。他写信告诉艾格格:“刚开始时我觉得,从宫廷乐正变成学校乐监对我并不适宜”,但他最后还是“承蒙主的旨意”前来履新。

 

一不留神成巴赫13

 

莱比锡是跳槽王巴赫一生绝无仅有的赔本儿买卖:从宫廷乐正降为乐监,相当于从部长降为中学副校长,还要上拉丁文课;虽然不用付房租和暖气费,但工资只有葛屯的四分之一。

当时意大利歌剧女星年入一万金古盾,巴赫固定工资只得一百!莱比锡社会主流是年薪过万的富商、教授和贵族,手工业者、短工和士兵年薪都有三百金古盾。当时一金古盾可买十磅生肉或七磅黄油。

巴赫比短工挣得少,可他比短工还会生孩子,到莱比锡的头六年连生五个孩子。而且新教不许女性参加音乐演出,巴赫家庭经济垮了半边。更糟糕的是,巴赫家永远住满前来请教的客人和学生,巴亚蜜还得喂饱所有的人。

 一不留神成巴赫

14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巴赫是上赶着才做成这笔赔本儿买卖的。因为他把莱比锡看作成名成家的跳板。

当时莱比锡经济发达。1701 年,莱比锡几乎跟巴黎同步拥有了路灯。而且莱比锡还是新教发源地,成立于 1409 年的莱比锡大学是德国著名大学之一,其重点学科就是神学系。大学直属萨克森国王,莱比锡市连师生的税都收不着,所以大学与市议会的关系非常不咋个,处处勾心斗角。

 

莱比锡挑选托马斯学校乐监,首选又是台杰非。他简直是巴赫“一生的敌人”。他们的竞争开始于 1705 年夏末,时任亚昂城管风琴师的巴赫,去吕贝克拜访北德管风琴总瓢把子毕迪西(Dietrich Buxtehude),来回小一千公里。徒步!

 

亚昂教监会准假四周。巴赫呆了仨月。因为他想接毕迪西的班。毕迪西只有一个条件:娶他 30 岁的胖女儿。当时欧洲女人十四五就结婚,三十岁的姑娘相当于今天六十岁。

毕迪西并非只向巴赫推销过女儿,亨德尔、马德胜(Matteson)等音乐名人都曾一步三回头地拒绝过她。巴赫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大他十岁的胖妞儿。在他之前含泪而去的,就是台杰非。

 

台杰非的战术跟巴赫对付翁威廉差不多:他拿着莱比锡的聘书,要求汉堡给他加薪,第二天工资涨了四百塔勒,第三天台杰非即通知莱比锡:“你被耍了。”

 

活了 86 岁的台杰非当时远比巴赫有名。他写下 40 部歌剧、3000 部众赞歌,44 部受难曲,还有数千首军队进行曲、舞曲、红白喜事小曲。但今天我们提到他,主要是因为他与巴赫的瓜葛。

 

被耍成熊猫眼的莱比锡先后哀求五人,皆惨遭拒绝。1723 年 2 月 7 日,巴赫为市议会试奏一曲康塔塔,4 月 19 日接到聘书。

市长庞哈福的一句话,几乎被所有巴赫研究文章引用:“既然咱们弄不到最好的,那只好将就用差不多的。”副市长兰过德更直白:“巴赫能让我们尽快忘记台杰非的戏弄。”

 

巴赫迷们要记得:巴赫只是莱比锡的六号候选。

 

今天,全世界都因为巴赫而嫉妒莱比锡!

 一不留神成巴赫

15

 

网络时代首重标新立异,韩寒郭敬明,都认为自己在开某一座山。

 

其实,综观人类文化史,大师通常并非开山祖师。足球是中国开创的,现在只能看人家玩儿。火药是中国开山的,结果连故宫储水缸的镀金,都被八国联军用刺刀刮了去。

中国文化精品最牛不过唐诗。唐诗规则是初唐四杰定的。除了大学中文系学生,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李白杜甫!

 

因此,标新立异,远不等于出类拔萃。

 

巴赫没有创立任何新的音乐体裁,可他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杰出的集大成者,覆盖维也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晚期浪漫主义、十二平均律、调性乃至爵士乐和流行乐所有音乐风格的特征,清晰地体现出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对称与非对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相反相交、相对相合与相易相汇,堪称与宇宙同构。

仓颉本人并未创造任何一个汉字,可我们都写着“他的”汉字。管风琴大师、著名巴赫学者史怀哲说:“巴赫是一个终结。他没有创立什么,可每一样事物都通向他。”古诺更精确:“如果巴赫时代以来所有的音乐作品都丧失了,也可以在他奠定的基础上重建。”

 

巴赫涉猎的所有体裁都由别人开创,但巴赫之后,我们只知巴赫。巴赫没写过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于是海顿横马立刀;他没写过钢琴曲,于是柴可夫斯基以第一钢琴曲雄霸天下;他没写过钢琴协奏曲,于是莫扎特笑傲江湖。

 

如果,他写了呢?

 

一不留神成巴赫16

 

巴赫时代的音乐视标新立异为异端,最大限度地追求接近传统,就像中国古代只有注经才是正经学问,小说诗歌都是下流玩意儿。因此,当时的作曲家都只能在吹毛求疵的框架中施展才华。

 

歌德说过,真正的天才就是在任何限制中游刃有余。

 

巴赫衷心遵守基督教的严格框架,结果却凌驾于框架之上,他纳西方音乐千年传统之百川,内敛深含,机锋密布。

他涉足的所有曲式都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让后来者除去巫山不是云:康塔塔、组曲、协奏曲、受难曲、弥撒曲、独奏奏鸣曲、前奏曲、幻想曲、变奏曲、众赞歌、古组曲和舞曲,等等,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古大提琴、琉特琴(曼陀林)、管风琴、羽管键琴、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低音大管。惟少打击乐器。

 

巴赫创作似乎“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实际上他不像一般作曲家直接用乐器作曲,而是先写在纸上,然后一遍遍试奏、修改、誊清。巴赫海量创作只有一个秘诀:勤奋。他说:“我必得勤奋。与我同样勤奋的人皆会成功。”

 

天才就是勤奋!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谬论。在这个问题上,爱迪生显然不敌大他 162 岁的巴赫:天才,是百分之百的汗水!灵感,都是汗水泡出来的。

巴赫翻越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音乐顶峰,只因他从未停下脚步。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杰出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习惯。

 

巴赫经常被称为音乐上帝。如果音乐真有上帝,那也一定是个勤奋的上帝。

 

一不留神成巴赫

17

 

到莱比锡第三年,巴赫与大学发生劳资纠纷。大学的保罗教堂,其音乐由大学乐监负责,但巴赫求职时他把这个任务甩给巴赫。

巴赫年薪仅 100 金古盾,一半还要付给替自己上拉丁文和教义问答的副校长,加上孩子众多,巴赫家庭经济濒临破产,要靠当家教、买卖乐谱、出租键盘乐器并在莱比锡博览会上为钢琴制造师石可德(Gottfried Silbermann)充当贸易间谍来搞钱。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想当年武松在柴进庄上落魄,宋江十两银子便买到打虎英雄的心。在岚堡期间,孤儿巴赫常向约翰教堂的管风琴大师彪姆(Georg Boehm)请教。

1701 年,16 岁的巴赫常去汉堡听彪姆老师、时年 78 岁的赖若丹演奏“巴比伦河畔”。这个身无分文的孤儿每次带几块黑面包,徒步往返好几百公里!某次从汉堡返回岚堡途中,他精疲力竭地坐在一家啤酒馆外,正闻着肉香分泌海量哈啦子,忽然窗口扔出两个鱼头。巴赫捡起鱼头狼吞虎咽,最后竟在每个鱼头里吃出一个金古盾。

 

巴赫没把金古盾交给警察叔叔。他用它作了下一次音乐朝圣的路费。

 

像康德一样穷怕了的巴赫,像康德一样喜欢钱。

 

巴赫免费工作两年后,要求大学校长为保罗教堂的音乐付费。校长一口回绝。1725 年,巴赫向大学领导、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告黑状。几天后国王亲笔来信让大学给钱。欧洲大学惯例不大买国王的账,何况巴赫告了黑状。校长就是不给!国王又写了两封信,大学才开始付巴赫钱。

 

一不留神成巴赫18

 

1729 年耶稣受难节,上任六年的巴赫再次献上他炮制一年多的巨作《马太受难曲》(Matthaeuspassion)。

 

新教认为音乐是上帝的声音。路德要求“上帝话语与音乐最密切的结合”。新教的音乐思想是:是的,我们确实无法看见上帝。但我们可以听见他。多年后卡萨斯说:“在巴赫的音乐里,我听到了上帝的存在。”

 

受难曲(Passion)是新教音乐牛耳,源于中古天主教格里戈利圣咏。巴赫写了五部受难曲,现仅存其二。

《马太受难曲》源于《新约•马太福音》。托马斯教堂建筑结构特殊,有两台管风琴、两个唱诗班站台和两排长椅,巴赫因地制宜让两台管风琴、两支唱诗班和两支管弦乐队交互奏唱,相互应答,时而齐唱合奏,其场面之宏大、音乐之壮丽盛况空前,创造了当时绝无仅有的立体声效果,其共鸣效果之惊人,据说让墙上的白灰都纷纷龟裂!

 

《马太受难曲》无疑是巴赫宗教音乐的代表作,纵观音乐史,只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D大调庄严弥撒》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略可望其项背。

 

从没有第二部基督教音乐在全世界赢得如此普遍的爱戴。《马太受难曲》被称为“最伟大的受难曲”和“登峰造极之作”。

以“上帝死了!”一声断喝彻底动摇基督教道德根基的尼采,在 1860 年如此评价:“这周我听了三遍《马太受难曲》,每一次都充满同样无与伦比的惊叹。那些荒废了基督教义的人,真能在这里听到他们的福音。”

《圣经》里有四个福音使者:马太、马可、路可和约翰,他们专门传达来自上帝的好消息(福音)。全世界有无数人听了《马太受难曲》后皈依基督教。因此,在基督教里巴赫被称为“第五福音使者”。

 

巴赫音乐用时过长,素负恶名。《马太受难曲》全本演出时间超过三小时!市议会彻底被激怒了:他们五年前就因《约翰受难曲》太长而批评过巴赫。当时他发誓改过。可《马太受难曲》比《约翰受难曲》还长!

没什么比屡教不改更能让领导抓狂。议会老爷们宣布:“唱诗班教习简直无可救药!”并决议:既然巴赫抱怨工作繁重,那就减少他的红白喜事演出。

 

巴赫的基本工资是 100 金古盾,但托马斯唱诗班红白喜事演出的红包统归巴赫,正常年景收入一般能收 900 金古盾。1730 年巴赫给艾格格写信时,曾抱怨头一年莱比锡“空气实在太健康”,以致他“在普通葬礼方面少收入了 130 金古盾”。

 

可现在市议会要断他的财路。而且美其名曰减轻他的工作压力!

 

一不留神成巴赫

19

 

一生勤奋的巴赫几乎从未是领导和前辈的第一选择。上任六年,莱比锡所有的权力机关——教监会、教区牧师、大学校长和市议会集体看衰巴赫。

 

巴赫习惯被人看衰。他的回答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当个体户。”

 

当初,15 岁的巴赫在岚堡上学时,恰逢管风琴制造大师何若白修缮那里的管风琴。少年巴赫下课后,除了给富学生擦鞋挣钱,就是蹲在一旁看何若白工作。看来看去,他居然破格获得管风琴验收师资格,并立刻在江湖上扬名立万。

他验琴必用双手双脚,同时打开管风琴所有音栓,检验风箱的缺陷,此即著名的“肺验(Lungentest)。肺验复杂且需坚强体力,但管风琴的问题一览无余,巴赫凭此成为甲方首选和管风琴制造界公敌。

 

验收管风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技术上看,都是大事。巴赫获邀去验收。

 

一不留神成巴赫20

 

西方音乐史上,器乐一直附属声乐。巴洛克时代管风琴脱离声乐独立发展,此即器乐的独立日。

 

管风琴(Organ)是欧洲历史最长的乐器之一,产生于公元前二百年。它是世界音乐史上体积最巨、重量最大,构造最复杂、音域最宽广、气势最磅礴的乐器。

它由许多大小、形状、粗细和材质不同的管子组成,每根管子只能发一个音,由脚踏板控制升降音,乐师操作键盘与脚踏板,让风箱将空气压入管子来发音。管风琴是典型的独奏和声乐器,很少用于管弦乐队和交响乐团,主要用于教堂礼拜,由唱诗班伴唱。

 

历史上最大的管风琴高度超过十米,包括三万多根音管,七层键盘,能发出当时所有乐器的声音,虽是独奏,但其音域、音色和音量与一个大型管弦乐队不相上下。

罗曼•罗兰描写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听见管风琴时说他“一个寒噤从头到脚,好像受了一次洗礼”。这正是管风琴的妙用:它是从精神上对教徒进行洗礼的基督教工具。巴赫在《风琴小唱》扉页上亲笔写下“仅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亲从中受到教益”即是这个意思。

 

管风琴是巴洛克乐器班首。“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不圆珍珠”,本用来贬称 17 世纪意大利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后转指文艺复兴之后、古典音乐之前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充满华丽的装饰音,旋律精致,格式严谨,高贵庄严,气势雄浑,把感情掩盖在精美工致的技术之下,喜怒哀乐一律犹抱琵琶半遮面。

 

管风琴是教堂音乐之王,巴赫是管风琴之王。空前,且绝后。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闻名。他首创五指并用演奏法(此前管风琴师不用大拇指),还有独门暗器——脚踏板演奏。巴赫有一部完全用脚踏板演奏的管风琴曲,其效果酷似无伴奏大提琴,据说是即兴演奏被人记录下来的。

1714 年底,巴赫到卡塞尔为弗里德里希王子演奏管风琴,后来有人回忆:“他的脚插翅般掠过管风琴脚踏板,轰鸣随之奔雷也似响遍教堂。王子对巴赫的奇技叹为观止,一曲既毕,余音尚在绕梁,便脱下钻戒赐予巴赫。试想,巴赫熟练的脚就值一枚钻戒,那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的手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尼采度过八年童年时光的瑙姆堡有座温彩教堂(Wenzelskirche),其中保存着全世界惟一一架巴赫亲自设计的管风琴,1746 年建成。令人失望的是,此琴现在无法原音重现。对此负责的居然是听众:巴赫时代听众穿的衣服厚得多,而且他们都戴着扑了厚粉的假发,因此那时的回音效果跟现在完全两样。

 

巴赫的《十八首众赞歌》皆是管风琴精品,在第二首《来吧、圣灵》(BWV652)中,脚键盘在右、左手演奏后追随右手主题,然后双脚稍息,双手互相模仿,紧接着手脚轮换,旋律围绕主题生生不息,往复不休。结尾时手脚速度骤然加倍,音符缤纷而下,像煞春风荡漾,花朵雨般告别枝头乘风飘舞,一眼望不到尽头。

巴赫经常在作品开头时给音乐以“第一推动”,然后隐匿消失,那些低柔曼妙的天籁,似乎润酥春雨下的草色,迎春风而摇曳,化在基督的血肉中,无法阻挡,无可逃避。一般乐谱常以渐趋安静结束,可巴赫却经常在结尾顿现高潮,捧出新鲜奇巧的赋格,让他的天才惊鸿一瞥地倏尔消失于我们视界的天际。

 

舒曼听了门德尔松演奏《十八首众赞歌》中的BWV654后说:“在那旋律四周闪亮着金色的叶子……如果你失去了全部信念和希望,这一首可帮你恢复一切。我沉溺其中,静入天堂。我的痛苦是,我无法为它添加哪怕是一小片花瓣。”

 

巴赫音乐多源于《新约》,但这一首却与古拙的《旧约》款曲相投。它们凭“死”相通。然而这“死”如此美丽,简直就是永生的开始。

 

巴赫的管风琴,天下一品。西方音乐史管风琴这一章,竟是巴赫一人天下。管风琴是巴赫的爱之始,也是巴赫的爱之终。

 

与北德不同,位于中德的萨克森视多声部对位音乐与和声为下流,遑论用于礼拜。热衷和声音乐的巴赫,注定无法与市议会共建和谐社会。更糟的是,一年后,巴赫与自己的学生打起来了。

1705 年 8 月 4 日,巴赫训练时骂了老捣乱的学生盖巴火。当晚,比巴赫还大几个月的盖巴火,纠集五名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黑暗的门廊等到巴赫,棍棒齐举,要巴赫“拿话来说”。

 

巴赫老师并不认黄,他拔出佩剑撵得这些学生满坝子跑,最后揪下盖学生的衣服掷地斩得粉碎,并于第二天报警。盖爸爸很有势力,盖巴火最后只被训诫几句,市议会却反过来要求巴赫“用温和的方式上课”。

 

那座看见少年巴赫扬眉剑出鞘的门廊,至今尚存。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