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前川强,1936年出生于日本大阪,是战后前卫艺术团体“具体派”的第二代核心成员之一。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自始而终都以麻布,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媒介。
今年夏秋,两场前川强个展分别在维伍德画廊的中国香港空间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空间举办。借展览之际,一条艺术远程采访了前川强,他讲述了如何被粗糙廉价材料的吸引,以及持续进行的新探索。
维伍德画廊香港空间展出的部分作品
2022年5月21日—2022年9月24日
切割、折叠、缝纫、撕裂……自上世纪50年代起,前川强就开始使用粗麻布作为主要创作媒介,一直延续至今,他几乎在对麻布的处理上用尽了各种方式。
这种以植物或者纤维编织而成的布料,常被用于盛放米和谷物,是一种朴实的材料,这种材料伴随了前川强的大部分成长历程,他对这种随处可见的物质情有独钟。
维伍德画廊安特卫普展览现场
2022年8月13日—2022年9月17日
在维伍德画廊的中国香港空间举办的前川强个展,是他从1950年末至2018年创作的精选作品,在画廊的比利时安特卫普空间,展览聚焦1970年至今的“后具体派”时期作品。
两个展览的并行举办,亦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展现了艺术家在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内,麻布作为主要创作媒介所表现出的多样特性,以及在艺术家的创作之下,麻布所呈现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Mannaka Tate no Blue (A18)》1964
在香港展厅现场,作品的创作年代跨越时间较长,充分体现艺术家对于材料和物质性的探索。一种相同的物质,如何随着时间的演变,展现出柔韧的可塑性,无限的可能性。
其中一件重要作品《Mannaka Tate no Blue》,标题意为“中间的竖直蓝色”,创作于1964年。前川强先用手将粗麻布猛烈地撕裂,之后将碎片随机地放置于画布之上,再将材料切割、折叠,并用粘合剂塑造出表面凸起的效果。
他享受创作当下的状态。创作时,他不会事先在脑海中给画面设定方案,而是凭借直觉,凭借行动创造出作品,创作过程中与作品的互动以及探索,以及最终呈现,共同构成了一件完成的作品。
就像许多具体派成员一样,前川强认为凭直觉的创作过程,远比直接表现某种东西更加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也是具体派结束之后,前川强的作品变得更安静,更有结构性。他开始使用用缝纫机在棉布上缝制出细长的凹凸线,常常结合缝纫、褶皱,以及扭曲的波浪线,在画布表面创造出优雅、柔和的图像,微妙地诠释着物质中具备的精细质感和触感。
在那时,他对于艺术的追求目标,是“如何在使用最少或者不用颜料的情况下,能够表达出什么,并且达到什么程度?”
1979年之后的作品中,前川强逐渐摆脱了“具体派”时期,更为注重发展个人风格。
维伍德画廊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卡纳尔园区的庭院画廊,展出了前川强1970年代至今的“后具体派”时期作品。这些应用了不同的技术和色彩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多维度探索,以及材料自身的特点是如何被挖掘和放大的。
1980年代,他的作品变得更加静默,继续用缝纫机探索画布本身的可能性,紧密的缝纫线,变得像绘画中的铅笔线条。
在1990年代,前川强继续将绘画与缝纫结合,他开始普遍使用轻薄的布料,并将它们与不同的织物融合在一起,色块与缝制的线条重叠在一起。
近年来的作品,在更为简约的构图中,他使用颜料制造皱纹和阴影,以此来强调画布凸起的立体效果。
在最近的作品中,前川强回到了最初的热爱:粗麻布,他将缝制的、起皱的、凸起的波形纳入到画布中,之后再喷上颜料。
前川强于工作室站在《Mannaka Tate no Blue (A18)》前,1964
1936年,前川强出生于日本大阪,家庭中有七个小孩。他的父亲是一位贸易商,很喜欢亲自动手制作物品,前川强回忆小时候,父亲常亲手制作游戏玩具给他们玩耍。
对于艺术的坚定选择,始于少年时期。11岁时,他的艺术老师向他展示毕加索和米罗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他对于米罗的喜爱便始于那时。
“在艺术里,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并且可以自己亲手做所有的一切。”
他在大阪工业艺术高中度过了自己的高中时光,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工业设计,开始学习包豪斯,学习颜色的选择。他的学长包括日本知名设计师早川良雄、日本著名编剧中村诚,他们是日本战后设计浪潮中的先锋人物。
自高中开始,前川强就开始在一间位于大阪心斋桥的艺术空间中展出自己的作品。毕业后,他大部分工作时间是在一家电影公司中度过的,10年的时间中,他设计电影海报和新闻广告等。
但艺术创作,一直存在于他的生活中,无论是在上学时,还是工作时,就像他在采访中所说的:“我做艺术和设计总是并存的,设计是艺术的一个基本元素,所以对我来说,当时从事设计师的工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在他开始创作的起点,抽象就一直是作品的主题,他从未创作过具象画,他在采访中说到:“这都是来源于米罗的影响。”
在他毕业时,正是具体派形成影响力的时间段,他在设计杂志《Idea》中,读到关于“具体派”的文章,开始了解具体派。
具体派在1954年成立,是日本首个激进的战后艺术团体,并在往后的28年间,在战后全球艺术史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战后的日本艺术家,强调每个人自身的“精神”都是独特且鲜明的,然而“精神”本身是抽象的,因此具体派中“具体”的涵义,指的是“以具体的证明来呈现自由的精神。”
具体派倡导的是,“创造以前从未创造过的东西”,一种完全始于原始且自由的创作冲动,不受任何教条和学术性的牵引,后来这也成为了前川强艺术生涯中的主要方向。
前川强首次参加具体派美术展,1959
1956年,前川强收到来自具体派艺术的命名者嶋本昭三的邀请,在芦屋城市展览中展示他的作品,这场展览中,前川强首次遇到了具体派创始人、精神导师吉原治良,也是在这场展览之后,前川强开始加入具体派成员的每月会议,吉原治良会在会上告诉他们近期海外发生的有趣事件。
1959年,前川强首次参与第八届具体派美术展,他所展出的作品一如既往是由粗麻布所作,一开始这些作品是平面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平整的粗麻布开始出现褶皱,这种不经意的褶皱,促使前川强坚持用同样的方式创作。
谈及对于具体派的印象,前川强表示这个概念对于自己而言是复杂且十分思想性的,这对于当时的他而言,有些难以理解,然而,他对于自己能够介入其中,仍然感到高兴。
1962年,前川强正式加入具体艺术协会,成为具体派第二代艺术家的重要成员之一,这个时间点,恰逢吉原治良尝试将具体派此前对于行动、表演的关注,转向对物质的思考。
具体派一直在强调,他们的艺术不扭曲物质,而是强调精神与材质之间的细致互动,令艺术作品能够独立诉说故事。
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社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初日益加深,前川强的表达形式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也受到吉原治良的赞赏。
1963年,前川强在具体美术馆(Gutai Pinacotheca)举办了个展,这是吉原治良在1962年所创立的美术馆,由法国著名艺术评论人、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el)的宣导人米歇尔·塔皮耶(Michel Tapie)命名,具体美术馆随即成为了西方和日本艺术家的汇聚之地,多位在艺术史上具备影响力的西方艺术家都曾经到访过该美术馆,包括乔治·马修、保罗·詹金斯和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艺术家。
回忆起1963年的个展,前川强表示当时的自己一心构思创作,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些作品中,最大的一件尺寸高达15平方米。在这次重要展览中展出的作品,目前大部分分散在日本的重要博物馆收藏中。
当时的具体派成员们,每个人都在尝试做一些具备创造性且跨时代的工作,使用粗麻布作为材料的前川强,在那次重要个展过后,开始利用粗麻布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他尝试将粗麻布折成两半,把绳子拉长……
在谈到与麻布的关系时,前川强这样回答我们:“我对这种不起眼的材料很着迷,因为麻布和棉麻很适合我的手和皮肤。这些材料赋予了我满满的创作潜力,并且对于创作深感多种可能性,它们也从未阻止过我的艺术创作。对于这些布料,我尝试了各种可以想象的手段———切割、扭曲、撕扯和缝制等等。”
《181101》 2018
维伍德画廊香港展览现场
在采访中,他提到,使用麻布的灵感可能是来自于他欣赏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例如胡安·米罗和保罗·克利,“他们的存在可能是我利用麻布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出发点,尤其是在1950年代,当时的年轻艺术家根本没有钱买画布,所以用大米和谷物制成的麻布材料,在那个时候这种材料是无处不在的。”
胡安·米罗是影响前川强十分深刻的一位艺术家,除了激励前川强用粗麻布作为绘画的支撑物之外,也包括线条、形状和颜色上的启迪,“米罗的线条、形状和颜色简直是快乐的,我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自由感。”
在前川强于1958年至1964年之间创作的作品《无题》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之间的共鸣。
在前川强职业生涯的初期,日本的艺术界面临诸多对绘画的未来的讨论,绘画面临的危机似乎也已经浮现。
对此,前川强的回应是肯定的,而他也提到,1960年代中期,新的技术、艺术概念确确实实地启发了艺术家们。比如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展现的人类对于太空的迷恋,登月或者卫星发射等,使得艺术家们“普遍表现出对空间、光、运动和声音等的兴趣”。
从左至右:前川强、 米歇尔·塔皮埃、吉原治良, 1963
而日本艺术家们,也在那个阶段开始通过塔皮耶、吉原治良等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建立了国际上的联系,例如1960年代在德国活跃的“零派”(Zero Group)艺术家,也影响着东亚。
在1960年代中期,一些具体派艺术家,例如今井祝雄和松田丰,开始制作动态艺术,因为他们的兴趣从二维绘画转向空间,这也可能与环境艺术和概念艺术相关。
前川强在采访中说,“我确信吉原治良意识到视觉表达中的新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超越绘画。”
在这样的环境下,前川强认为自己“只是专注于追求自己的兴趣”,他所追求的是不断探索与寻求织物的物质性和可能性。
《无题》2018
在长达60年的时间内,前川强一直痴迷于麻布这个材质,也从未对此感到疲倦,在他的经验中,“与麻布相处的每一天,都会遇到新的发现”。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在使用缝纫机制作褶皱和边缘、折痕时,我会想象新的形状和形式,然后我会在木制构架上拉伸织物,希望我刚刚创造的形状和形式与我想象中相似,而有时它会与我想象得完全不同,但对我来说没关系,因为这也是一个新的发现。我会在织物上不断制作这些凹凸的形状,以试验出新的空间维度感。”
在他的创作中,他总是思考材料可以做什么,如何通过扩大它们的材料性,来改变形状和形式。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个“使用麻布和鲜艳色彩颜料的表现主义者”,麻布是他传达当下真实情感和表达的材料。尽管身处一个追求精致的社会环境,他欣赏的是麻布的粗糙质感。
也正如他所说,对于麻布,“我的旅程从未停止,还要不断寻找和突破材料与物质本身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