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末,艺术家萬亨的新展“涵墨镂金”,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45件(套)近年新创作的花鸟题材与松系列屏画,在四个展厅集中呈现。
萬亨的画受宋人院体画影响,笔墨精工、造型严谨,近几年,他开始在收集来的老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松,是他格外关注的题材。他数次前往陕西秦岭、浙江天台等地的山林中,寻找最“野”的松树,画出它们内在的生命张力。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涵墨镂金——萬亨屏画展”展厅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

图片摄影:shaunley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涵墨镂金——萬亨屏画展”展厅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

图片摄影:shaunley

展览开幕前,我们在现场见到了萬亨。过去这一周,他一直在展厅里,跟着团队调整灯光、作品位置,事无巨细。
三个小展厅刻意调暗了灯光,金色屏风在暗处溢光幽兰,雅致又古朴。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上:《松猿图》纸本金地设色,六扇屏风

117×260cm,2021 

下:《三友》纸本银地设色,四扇屏风

121×220cm,2022
从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系毕业后,萬亨就一直在深耕宋代院体画。“相比于写意画,院体画所呈现出的古典、精致的花鸟风貌,艺术的贵族气在里面。而且通过精准的表达,能让画家从皮到肉到骨骼了解一个物像构造,触及到它骨子里的精神。”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创作中的萬亨

近三年,他开始在屏风上创作。中国人用屏风建立的空间美学,吸引着萬亨。
屏风源自三千多年前的周,曾是天子专用的器具,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史记》中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
“古代帝王、权贵生活的空间都很高大,像殿堂、宫殿这样的大空间,需要进行空间分割时,用到最多的物件就是屏风。”在“隔”与“不隔”的虚实之间,创造出朦胧美感。
“后来的明清宅子和福地,在中厅的背后往往有一扇大门板或者门窗,上面描绘或雕刻着图案。其实这也是隔屏的概念,无非是用了木板或者门窗的形式。”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涵墨镂金——萬亨屏画展”展厅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

图片摄影:shaunley

萬亨所用的屏,都是这些年从各地收集来的老屏风。金色屏面经过数十年的氧化和沉淀,不像新屏风一样光芒四射,变得柔和、沉稳。与墨色融合,更有韵味。
金色一直是萬亨最爱的颜色之一。在画这一批金屏风之前,他就常常画一些金色的卡纸作品。“中国古代的用金等级很高,只有帝王和权贵才有机会使用这种颜色。历朝历代对金色的使用,都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在其中。”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涵墨镂金——萬亨屏画展”展厅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

图片摄影:shaunley

他的屏画,延续了宋代院体风格。步入展览现场,大展厅的作品均以松树为主题,“它们是我去自然中找松,然后比对着再创作的一个系列。”

一旁的小展厅,分了三个单元。最左侧的展厅更偏文人题材,梅花点点、竹影参差。中间展厅则是传统的院体花鸟系列,林中见鹿,白鹤亭亭玉立。最右侧的展厅是写生系列,把他眼里的自然景观直观地画下来,不加过多思考,呈现着古朴而旺盛的生命力。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松树,是萬亨这两年最花精力去研究的题材。
“原先不管是在学院里,还是平时自己学习,大多是对着古画中的松树造型去临摹,产生了强烈的记忆,只要一下笔就会习惯性地去使用这些记忆。久而久之,我就觉得,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这些松不是我认识的,它是借了古人的眼睛看到的。”
于是从去年开始,他开始在各地行走,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松树。
展览现场,许多松树主题屏画旁,都贴着萬亨拍下的树木原型。“想要大家知道这些画的缘起,它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画面上。”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他去往陕西秦岭一带,又去往浙江的天台等地,大部分旅行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候在微博或朋友圈看到一片景观,哪怕是一棵松树,触动了他的内心,他都会记下地址,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背上行囊前往。就像去山林里探访一位隐士,怀着期待和敬重。
“只要是够野、够自然的物像,都让我很迷恋。松树不会开花,四季造型也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它内在的精气神和气质,很耐看。”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镜头下的松树

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松树,没有人为干预,枝桠随着光、风伸展,尽情使用自然赋予它们的自由。尽管有的已经是枯枝,仍然充满张力和野性。城市中被精心设计造型的植物,永远无法与之比拟。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镜头下的松树,和他的屏画

《松径深》纸本金地水墨,六扇屏风

175×360cm,2022 

有时他会在附近住几天,用速写或相机记录下松树的形态,回到工作室再创作。
“去年年底,我定了一个目标,要到秦岭海拔3800米的地方,有一片特别漂亮的树。当时没有找到机会去,等这次展览过后,我一定要上去看看。”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松林》纸本金地水墨,六扇屏风

210×375cm,2022 

这种先采风再创作的方式,是他从读书时就有的习惯。“那时候大家都会组团去写生,我有点偷懒,只画一个局部,大部分时间都在附近看看、玩玩。但很多物像就是在游玩的过程中被记了下来,回去之后,即使过了很久,还能再完整地表达出来。”
逐渐地,这种习惯保留至今。只要去到自然里,就把绘画和创作抛到一旁,用全身心去感受风景。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回到工作室,萬亨画下旅行中见到的松树
“我希望那种感受是纯粹的,而不是我背着一个画板、带一大堆材料过去,一边画还要一边考虑着天光、返程时间等等杂事。那种状态不是我要到的,太局促,结果往往是收获了一个写生作品,但失去了更多。我喜欢悠闲一些,静下心来,真正跟物像、跟景观对话,才能了解它们的皮肉、骨骼。”

正因如此,看过展览的观众,评价萬亨画的是“北方的松”,松内在的风骨和野性,在笔墨间尽现。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创作中的萬亨

萬亨和传统绘画,像是冥冥之中的双向选择。
1983年,萬亨出生在浙江温州。童年时,他就会照着地摊上的小人书,临摹封面。他的爷爷在村里乡间也会写点书法,邻里、祠堂偶有需要题字的,爷爷都乐意动笔。萬亨从小看着这些笔墨、材料长大,潜移默化间,对艺术有了向往。
在画室里学了几年绘画,他考上了当地的美术师范院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去了一所小学做美术老师。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松与鹊》绢本设色镜片

30×30cm,2022
回忆起这段经历,萬亨说:“其实有些恐惧。”20岁出头的年纪,站在讲台上,他仿佛能看到对面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自己,仍然在黑板前,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情,人生轨迹都在同一处水泥房间里。
“人生不能就这样被定义了。”萬亨说。他偷偷辞掉了工作,一个人背着画板就去了杭州学画,要考中国美术学院。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双松出岫》纸本银地设色,四扇屏风

171×240cm,2022 

“其实考上国画系,也是误打误撞。”他练了大半年的素描和色彩,本想去版画系,结果高考前两个月填错了志愿,填到了国画系。
好在从小就有国画和书法基础,两个月的时间,萬亨每天画到凌晨两、三点才睡,画完了数百张宣纸,终于通过了考试,顺利入学。

“好像都是冥冥之中的事情,弯弯绕绕,最终来到了正确的方向。”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松-局部系列》绢本设色镜片

30×30cm,2022

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较为广泛,历朝历代各类绘画都有涉猎。刚刚毕业的那几年,还没什么名气,展览活动不多。萬亨也不急,返回去回顾读书期间的学习,开始专注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宋代院体画,整日临摹古画,比对着钻研自己的创作方向。
那几年,是萬亨在创作上收获最多的一段时间,与之相反,收入却寥寥无几。但萬亨笑着说:“做艺术家,苦日子过惯了,这都不算什么。”
蛰伏了几年,陆陆续续办了些展览,接触了藏家,萬亨逐渐成为传统艺术界名声响亮的年轻艺术家。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在家中

现在他仍然住在家乡温州,这里也许不像北京、上海一样遍地是机会,但他觉得自在,舒服,这是现阶段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
他的画室就在家里,专门辟出了一层来创作,很方便,也很舒适。“现在的状态我很喜欢。早上送完孩子去上学,就回来画画,有时候没什么灵感,就上楼翻翻书,看看我养的那些花草,什么时候有灵感了就马上再去画室。”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萬亨家中的盆景

养盆景是他创作之外最大的爱好。他在院子里养了三百多盆植物,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要泡在院子里。这次来上海办展览,最担心的就是它们,“没人浇水了,可不能枯死了。”
“很多人只会养某几个品种,觉得那些植物很高级。但我觉得,有时候路边的一棵野草,你把它种好了,有一种独特的姿态,其实也都很美。关键不在于物像本身,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它。”
萬亨:屏风上作画,探索中国人的传统空间美学
无论是照顾花草,还是去自然里采风,都是萬亨调剂心态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沉在一张画里,不停地思考画面要如何表达,精神压力很大。周围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其实我的内心很焦虑。”花草和自然,能让他回到最放松的状态。

“融入到自然里,就像进入一个可以把情绪暂存的空间,不需要思考任何东西,完全放空。这个时候人的自然性就会表现出来,可以和物像、植物对话。这是我喜欢的状态,也能让我不断恢复精力,以更充沛的状态回到创作中去。”

编辑:王筱芸

责编:邓凯蕾

图片及部分素材来自艺术家和龙美术馆

来源:一条艺术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